淘宝评价体系的一点看法

Posted by Vincent on December 19, 2009

为什么要网购,便宜、方便、快捷,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则是影响网购的主要因素,因为网购的特殊性(在收到货物时才真正看到自己买的商品质量),而卖家的诚信指数直接会影响到商品品质的可靠性。 对于买家来说,判断一件商品的质量很难从商品页面获取,必须从卖家曾经的交易获得的评价来判断这个商品描述和卖家的可信度。

信用评价体系是网购最基础的部分,它源自美国的eBay,十多年从来没变过。但信用评价的单一化已严重阻碍了健康诚信体系的构建,因为买家太在意好评差评,太在意几星几钻,卖家才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地追逐好评。这也完全满足有需求才有市场的原理。

 

淘宝的评价系统自淘宝诞生起就存在了,虽然后续有了很多小的改动,但是评价体系的核心从未变过。

 

我觉得现在的淘宝评价系统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1.       信用评价体系简单

a)         指标简单,评价的主要指标集中在卖家累计信用和好评率上,而差评对于卖家影响太大,一个差评往往可以将一个刚开门做生意的卖家打得很惨。所以也就会出现买家给了差评之后,卖家恶意报复的行为

b)         计算方式过于简单,每笔交易不管成交金额和成交方式,都算作一笔评价,计分方式一视同仁。所以很多卖家在卖商品时往往有卖商品时搭配赠品为的就是评价信用积累,更有甚者在开店之初直接通过低价商品炒作应用,等到一定评价等级了才真正开始做生意,直接给网络炒作平台提供了便利。

c)         店铺动态评分,目的应该是要降低对累计信用对于买家和卖家过深的影响。该分值是只累计3个月评分,但是现在每个卖家的分值都差不多,使得买家对这个值根本没法去关注其正确的意义

 

  1. 2.       信用评价累计效果过于长久

所有的评价信用都是累计的,所以长期经营的卖家等级越来越高,使得刚开始做生意的卖家很难找到开始经营的信心,这种累加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这个也直接催生了新卖家找炒作信用公司先把等级炒作上去再开始经营的恶性循环。

还有,收到的差评会成为卖家永远抹不去的黑点,就是以后的经营已经上了规范上了门道,还是一样。 这样使得卖家对差评非常恐惧,同样也导致了卖家竞争对手直接用小号恶意评价的现象。

 

  1. 3.       没有引导好买家对评价系统的认识

评价系统没有一个很好的传递判断一个卖家是否诚信的方式

评价系统是给买卖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一步,但通过交易,当我们需要作出自己的评价时是否考虑到评价是否合理,是否可以给后来者以正确的参考。现在的评价代价太低,无需对评价的好坏承担任何责任,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几点自己的建议:

  1. 1.       淡化单一的信用累计 可以考虑只累计半年或者三个月,这个淡化的对于一些长久开店的卖家来说绝对是不公平的,可以考虑将其分值按时间以一定的比例累计入信用中,而且考虑到高等级卖家本身在经营还是各项实例上都是非常强大的,比新来者具有更多的优势。这样也降低了新来者的发展成本。 对于一个店铺的能力强弱,也可以考虑将其经营能力以一定范围段的形式展示。
  2. 评价系统的多样化

现在淘宝已经有了动态店铺评分 (宝贝与描述相符、卖家的服务态度、卖家发货的速度),但需要把这些分值更加强势的推出去,使这些分值能对现在的评价体系产生影响。

  1. 3.       评价分值计算的多元化 百度有啊在去年推出的评价计分上已经将不同价格区间上的信用分值是不同的,价格越高分值越大,这个是值得借鉴的,同时淘宝可以将店铺动态评分的各项分值以一定的比例加入到信用分值中,是这个分值更具有参考意义。

 

 

  1. 4.       增加评价成本,取消评价的强制性。 任何注册的小号在交易之后都可以进行评价,而且这个评价可能会影响到店铺本身的经营,而这个小号又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是否可以考虑淘宝号和真实信息绑定更加紧密,如果做出不合实际的评价以做出相应的惩罚。

现在如果只要一方给出评价,另外一方都会给予一个好的回评,自然而然增加了卖家的信用值,这个功能其实没有其必要性。买家不想给评价,但是卖家评价了,显然违背了买家的意愿。

  1. 5.       增强自身的监控模型 对于各种恶意的炒作做出更加强有力的回击。 只有规范的市场,才能更好的发展。

 

 

淘宝只有在完成了自身的评价体系之后,才能在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收益。 淘宝现在的各项收费业务,还是主要集中在有一定开店基础上的卖家的投放,新起步的卖家因为自身评价等级的原因,很难花大价码去投入,因为在当前评价模式下等级比较低的店铺就算广告投入再多,页面再吸引人,往往也会被买家给抛弃。

淘宝评价体系的完善,任重道远,但是前途无量。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C A-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